[討論] 關於川貝枇杷膏之起源

小弟在春節期間 忽興起想寫篇有關坊間常用中藥之起源 的念頭 故寫了此文
請各位大大多多指教啊!

目前一般民眾對於川葉枇杷膏的認知,主要來自於電視、報章雜誌等媒體廣告,舉凡只要感冒咳嗽得挺嚴重的,多半除了去看醫生外,亦會去藥房買”川貝枇杷膏”來服用。由於其對於喉部不適,熱咳確有一定療效,所以在市面上的流傳已相當普及。
至於川貝枇杷膏的起源於何時?筆者藉由GOOGLE找到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由供人下載此藥沿革之檔案,轉引如下:

清代楊謹字慎之,母親陳氏守節撫孤,教導楊謹有方,鄉黨稱譽,十五歲入順天府鄉試,連科報捷,不久舉為鄉廉,出任鄉宰,鄉理號為楊孝廉。楊太夫人,因積勞成疾,氣喘痰湧、咳嗽不輟、纏綿有年,乃至行銷骨立,自以為年壽有限。孝廉親侍湯藥、朝夕省問,屢求名醫診治,然不多見效。後聞當代名醫葉天士名聲,不畏跋涉千里躬求,迎天士到府為母診看。葉天士望聞問切後,斷為久勞成疾肺氣痿弱,於是開立川貝枇杷膏方,囑孝廉依法以蜜煉製,早晚服食,沉痾當起。楊太夫人服此膏終而全癒,並以此膏和水服用以代茶湯,安享餘年得壽八十有四;太夫人彌留時對
孝廉說:「—-汝宜製此膏施贈,俾是同病者得渡苦海,則恩同報我矣。」楊孝廉謹記母命,以「念慈菴」之名製膏佈施,凡患久咳痰急見証施藥,屢試屢應……

由以上引文可知,「川貝枇杷膏」是清代某朝縣令楊謹,為治其母久咳多痰之宿疾,千里迢迢自北方起身至南方躬求葉天士診治,經診斷後認為其母犯肺痿,乃開立「川貝枇杷膏」,並以蜜煉制早晚服食,楊母服後終獲全癒,其後在臨終之際告知楊謹應把此方廣為推廣,以造服人民。楊謹謹記母命,遂以「念慈庵」命名,遵方而製此膏,廣為佈施。
  不過,以上引文雖有交代此膏由來,但卻未記載楊謹與葉天士的出生年代,經筆者查詢,又在維基百科中查得:

    京都念慈菴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,當時有一縣令楊謹,事母至孝,而楊母陳氏為久咳多痰的沉痾所苦,遍求名醫皆長治不癒。楊謹在聽聞了遠方有名醫葉天士之後,不辭辛苦,親自拜訪並延回府中看診。
由此可知,據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資料所示,楊謹與葉天士為清康熙年間之人。然而,筆者又在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的網頁中,其中一項複方川貝枇杷膏的選項中,看到以下文字:

    二百五十多年前葉天土為楊太夫人所開立的藥方…..

若真如此,即與前述文字有所矛盾,因為二百五十多年前距今,是為清代的乾隆朝(1735-1795),約為1760年,即大概是乾隆二十五年左右,此時距康熙朝(1661-1722)結束近四十年,經此比對,兩者的?述便有很大出入。
  另外,筆者想對楊謹再做進一步充分的了解,所以利用了中央院的漢籍資料庫 、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、四庫全書電子版,均無查到相關資料。紙本方面,秦國經主編,《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》 、江慶柏著,《清代人物生卒年表》 ,亦仕有相關記載。
  再者據第一段之引文「清代楊謹字慎之,母親陳氏守節撫孤,教導楊謹有方,鄉黨稱譽,十五歲入順天府鄉試,連科報捷,不久舉為鄉廉,出任鄉宰,鄉理號為楊孝廉。」按清制,並無「鄉廉」這官名,筆者疑為「孝廉」之筆誤。然而孝廉屬清代用人制度之「制科」之一環,與一般常考之進士、舉人不同,與「鄉試」分別屬不同系同之取才方式。「制科」為皇帝親詔徵求特異之才。 該科始於康熙六十一年,聖祖皇帝「詔各直省每府州縣衛,各舉孝廉方正,暫賜以六品頂戴榮身,以備召用」
由此可知,正規的講法應為「孝廉方正」,且該制科至康熙六十一年始設,且被保舉為孝廉方正者,只享有六品官銜,待地方有缺,才有可能被派任。
至於鄉試,每三年舉行一次,應試者須先通過童試、縣試、府試後,才能參加。鄉試通過者,通稱為舉人,並可以參加會試,或任教職。若舉人參加三次會試未考中,即可揀選知縣。 也就是說,通過鄉試就有任官資格。然而上述引文稱楊謹入順天府鄉試,不久舉為鄉廉,這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。再者,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料提及楊謹為康熙年間的縣令;依此說法,假使楊謹真用「孝廉方正」的方式舉為縣令,但前提是清代於康熙六十一年才開「孝廉方正」,時康熙朝最後一年,即便當上縣令也是雍正年間的事了,何來康熙年間之縣令之有?
除了楊謹,葉天士的詳細資料又是如何?據《清史稿》記載:

葉桂,字天士,江蘇吳縣人。先世自歙遷吳,祖時、父朝采,皆精醫。桂年十四喪父,從學於父之門人,聞言即解,見出師上,遂有聞於時。切脈望色,如見五藏。治方不出成見,嘗曰:「劑之寒溫視乎病,前人或偏寒涼,或偏溫養,習者茫無定識。假兼備以倖中,借和平以藏拙。朝用一方。晚易一劑,詎有當哉?病有見證,有變證,必胸有成竹,乃可施之以方。
。然而此與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提及「川貝枇杷膏」約為二百五十年前葉天士所創,即乾隆二十五年,與「醫砭」資料庫所提供的資料比對起來,當時葉天士已過逝十多年。故有關葉天士的生平,還有待商榷。

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
◆ From: 220.134.136.242

jiajia996:全文未完 還會續貼 02/17 09:55
opiloom:要看下文可以到這裡: 08/05 11:54

目前一般民眾對於川葉枇杷膏的認知,主要來自於電視、報章雜誌等媒體廣告,舉凡只要感冒咳嗽得挺嚴重的,多半除了去看醫生外,亦會去藥房買“川貝枇杷膏”來服用。由於其對於喉部不適,熱咳確有一定療效,所以在市面上的流傳已相當普及。

至於川貝枇杷膏的起源於何時?筆者藉由GOOGLE找到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由供人下載此藥沿革之檔案,轉引如下:

    清代楊謹字慎之,母親陳氏守節撫孤,教導楊謹有方,鄉黨稱譽,十五歲入順天府鄉試,連科報捷,不久舉為鄉廉,出任鄉宰,鄉理號為楊孝廉。楊太夫人,因積勞成疾,氣喘痰湧、咳嗽不輟、纏綿有年,乃至行銷骨立,自以為年壽有限。孝廉親侍湯藥、朝夕省問,屢求名醫診治,然不多見效。後聞當代名醫葉天士名聲,不畏跋涉千里躬求,迎天士到府為母診看。葉天士望聞問切後,斷為久勞成疾肺氣痿弱,於是開立川貝枇杷膏方,囑孝廉依法以蜜煉製,早晚服食,沉痾當起。楊太夫人服此膏終而全癒,並以此膏和水服用以代茶湯,安享餘年得壽八十有四;太夫人彌留時對孝廉說:「—-汝宜製此膏施贈,俾是同病者得渡苦海,則恩同報我矣。」楊孝廉謹記母命,以「念慈菴」之名製膏佈施,凡患久咳痰急見証施藥,屢試屢應……[1]

由以上引文可知,「川貝枇杷膏」是清代某朝縣令楊謹,為治其母久咳多痰之宿疾,千里迢迢自北方起身至南方躬求葉天士診治,經診斷後認為其母犯肺痿,乃開立「川貝枇杷膏」,並以蜜煉制早晚服食,楊母服後終獲全癒,其後在臨終之際告知楊謹應把此方廣為推廣,以造服人民。楊謹謹記母命,遂以「念慈庵」命名,遵方而製此膏,廣為佈施。

  不過,以上引文雖有交代此膏由來,但卻未記載楊謹與葉天士的出生年代,經筆者查詢,又在維基百科中查得:

    京都念慈菴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,當時有一縣令楊謹,事母至孝,而楊母陳氏為久咳多痰的沉痾所苦,遍求名醫皆長治不癒。楊謹在聽聞了遠方有名醫葉天士之後,不辭辛苦,親自拜訪並延回府中看診。[2]

由此可知,據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資料所示,楊謹與葉天士為清康熙年間之人。然而,筆者又在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的網頁中,其中一項複方川貝枇杷膏的選項中,看到以下文字:

    二百五十多年前葉天土為楊太夫人所開立的藥方…..[3]

若真如此,即與前述文字有所矛盾,因為二百五十多年前距今,是為清代的乾隆朝(1735-1795),約為1760年,即大概是乾隆二十五年左右,此時距康熙朝(1661-1722)結束近四十年,經此比對,兩者的敍述便有很大出入。

  另外,筆者想對楊謹再做進一步充分的了解,所以利用了中央院的漢籍資料庫[4]、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、四庫全書電子版,均無查到相關資料。紙本方面,秦國經主編,《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》[5]、江慶柏著,《清代人物生卒年表》[6],亦無有相關記載。

  再者據第一段之引文「清代楊謹字慎之,母親陳氏守節撫孤,教導楊謹有方,鄉黨稱譽,十五歲入順天府鄉試,連科報捷,不久舉為鄉廉,出任鄉宰,鄉理號為楊孝廉。」按清制,並無「鄉廉」這官名,筆者疑為「孝廉」之筆誤。然而孝廉屬清代用人制度之「制科」之一環,與一般常考之進士、舉人不同,與「鄉試」分別屬不同系同之取才方式。「制科」為皇帝親詔徵求特異之才。[7]該科始於康熙六十一年,聖祖皇帝「詔各直省每府州縣衛,各舉孝廉方正,暫賜以六品頂戴榮身,以備召用」[8]由此可知,正規的講法應為「孝廉方正」,且該制科至康熙六十一年始設,且被保舉為孝廉方正者,只享有六品官銜,待地方有缺,才有可能被派任。

至於鄉試,每三年舉行一次,應試者須先通過童試、縣試、府試後,才能參加。鄉試通過者,通稱為舉人,並可以參加會試,或任教職。若舉人參加三次會試未考中,即可揀選知縣。[9]也就是說,通過鄉試就有任官資格。然而上述引文稱楊謹入順天府鄉試,不久舉為鄉廉,這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。再者,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料提及楊謹為康熙年間的縣令;依此說法,假使楊謹真用「孝廉方正」的方式舉為縣令,但前提是清代於康熙六十一年才開「孝廉方正」,時康熙朝最後一年,即便當上縣令也是雍正年間的事了,何來康熙年間之縣令之有?

除了楊謹,葉天士的詳細資料又是如何?據《清史稿》記載:

葉桂,字天士,江蘇吳縣人。先世自歙遷吳,祖時、父朝采,皆精醫。桂年十四喪父,從學於父之門人,聞言即解,見出師上,遂有聞於時。切脈望色,如見五藏。治方不出成見,嘗曰:「劑之寒溫視乎病,前人或偏寒涼,或偏溫養,習者茫無定識。假兼備以倖中,借和平以藏拙。朝用一方。晚易一劑,詎有當哉?病有見證,有變證,必胸有成竹,乃可施之以方。[10]

從引文可知葉天士確有其人,他本名叫葉桂,江蘇吳縣人,出生於岐黃世家。天士用方不拘泥於成見,觀病家之寒熱虛實,隨證立方,往往得奇效。列傳並未敘及其屬何朝之人,只能在《清史稿》藝術列傳中看到,名醫徐大椿與葉桂同具醫名,而大椿名盛於乾隆朝人,故可推斷葉桂應與之同期。另外經查沈藥子「醫砭」資料庫,也可查得葉天士的生平約為1667-1746[11]。然而此與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提及「川貝枇杷膏」約為二百五十年前葉天士所創,即乾隆二十五年,與「醫砭」資料庫所提供的資料比對起來,當時葉天士已過逝十多年。故有關葉天士的生平,還有待商榷。

  最後要討論的是今日在臺灣流傳甚廣的治嗽名方-「川貝枇杷膏」。據《中國大百科.中國醫學》所記:

    他(葉天士)畢生忙於診務﹐著作很少﹐現傳的《溫熱論》﹑《臨證指南醫案》﹑《葉氏存真》和《未刻葉氏醫案》等﹐都是其門人根據他的口授或臨床實踐中的筆記編輯整理而成。而《醫效秘傳》﹑《葉氏女科證治》﹑《本草經解》等﹐一般認為是後人偽託的。[12]

從引文可知,葉天士畢生忙於診務,自身甚少著述,目前流傳名為葉天士所著醫

醫書,實為門人據其口授或臨床筆記整理而成。筆者為了更進一步了解,遂查證了《臨證醫案指南》、《溫熱論》、《葉天士醫案精華》的電子版[13],紙本方面有《清代名醫醫案精華》[14],結果發現,都沒「川貝枇杷膏」這個方子。蓋此與葉天士用藥習慣有關,葉天士隨證開方,用藥不拘於古方、時方,故其所開之方俱無方名。  

  京X念慈庵的「川貝枇杷膏」之成分如下:川貝、枇杷葉、沙參、茯苓、陳皮、桔梗、法半夏、瓜蔞仁、 款冬花、遠志、乾薑、薄荷、蜂蜜。觀其方劑組成,是以二陳湯為主,外加能清熱化痰的川貝、桔梗,燥濕化痰的法半夏,潤肺下氣的款冬,安神定志、並能化痰止咳如遠志等,再以蜂蜜調和。綜觀其方義,是以清熱、燥濕、化痰、潤肺、利咽喉為主,適治熱咳。

  而掛名葉天士所著《臨證醫案指南》、《溫熱論》,裡頭所載方劑甚少有川

貝、枇杷兩味同時使用之方。僅有兩則醫案有同時應用川貝與枇杷兩味:

某(四十)脈弦,胸膈痺痛,咳嗽頭脹,此燥氣上侵,肺氣不宣使然, 當用輕藥,以清上焦。枇杷葉 桑葉 川貝 杏仁 冬瓜子 桔梗

某(五一)脘痺咳嗽。 鮮枇杷葉(三錢) 叭噠杏仁(三錢) 桔梗(一錢) 川貝(二錢)冬瓜子(三錢) 蜜炙橘紅(一錢)[15]

由上述引文可知這二個方劑並無方名,且組成簡單,也無用蜂蜜調和,與京X念慈庵

的「川貝枇杷膏」相差甚遠。

  綜合以上論述,初步得到以下的結論:

(1)清代的官書典籍、筆記小說等,並無楊謹的相關記載。該人物或是杜撰,或是民間口耳相傳而成。此外從清代的取才、選才之年代與制度,便可找出故事不合理的地方。

(2)據官書典籍與筆記小說,葉天士確有其人,然從其後人整理而成的著作中,未從見到「川貝枇杷膏」之方劑。

(3)據故事所言,楊謹乃北方順天府附近人氏,而葉天士是江蘇吳縣人,兩地相距數千里之遠。即是今日之交通條件,也極耗時日,何況為清代?恐怕至少須一至二個月以上,倘為病家重症,豈可等待醫治如此之久?況楊謹親赴江南,一來一往,不知已隔多少時日,楊謹忍心棄母不顧,而南下江南尋找名醫。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,若從此判斷,便覺故事有不合理之處。

  所以,筆者認為,楊謹為治其母,而親赴江南躬請名醫葉天士至北京診治,葉以「川貝枇杷膏」治癒楊母的故事,疑為京X念慈庵藥場股份有限公司杜撰,

或據民間傳說,以民間崇古,並有點神秘的色彩,達到成功的行銷效果。然不管如

何,「川貝枇杷膏」在治風熱感冒的熱咳、喉痛之症狀,確有舒緩之效。惟需注意的是,只有熱咳適宜,泠咳便不宜使用了,這是需要注意的。


[1] 京X念慈庵:http://goo.gl/mzoQ

[2]維基: http://goo.gl/kmzl

[3]京X念慈庵:http://www.nin-jiom.com.tw/legend.htm

[4]漢籍資料庫:http://hanji.sinica.edu.tw/index.html?

[5] 秦國經主編,《清代官員檔案履歷全編》(上海:華東師範出版,1997)

[6] 江慶柏著,《清代人物生卒年表》(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2005)

[7] 楊樹藩著,《中國文官制度史》(臺北:黎明文化事業公司,1982),頁445。

[8]楊樹藩著,《中國文官制度史》(臺北:黎明文化事業公司,1982),頁449。

[9] 李新達著,《中國科舉制度史》(臺北:文津出版社,1995),頁270。

[10] 《清史稿校註》,第502卷,列傳第289

[11] 百度:http://goo.gl/yALe

[12] 《中國大百科.中國醫學》

[13] 氣網站: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cmed_top.html

[14] 秦伯未編,《清代名醫醫案精華》,(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6),頁1-20。

[15]氣網站: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cmed_top.html